關於 Web:AI

Web:AI 是一款程式教育 low-code 平台,主要是面向國中小學生資訊科技課程,以視覺化程式積木的方式編輯程式。

老師能夠透過 Web:AI 程式積木平台教導學生程式邏輯,將程式部署至 Web:AI 開發板中,做出 AI 自動車、人臉辨識、語音聲控等等專題應用。致力於讓學生以低門檻的方式學習 AIoT。

專案背景

Web:AI 上市後銷售量逐漸降低,原有的操作模式不符合市場受眾,導致活躍使用者流失。我接手擔任 Product Designer,及兼任 Product Owner,針對產品操作模式進行研究,並重新設計。

團隊

我的職責

Product Designer & Product Owner

  • 產品策略規劃

  • 使用者研究 / 易用性測試

  • 產品 UI UX 設計

  • 建立 Blockly 設計流程

  • 產品管理,共 12 位人員

成員

  • Product Designer & PO ( Me )

  • BD x 4

  • RD x 5

  • MD x 2

主要成果

問題

  1. 活躍使用者流失,導致銷售量在上市後逐漸下降。

  2. 產品操作難度和使用者領域知識無法達成平衡。

  3. Web:AI Blockly 設計過程複雜,各設計師間缺乏統一。

挑戰 & 限制

  1. 問題抽象:Low-Code 產品服務的操作模式抽象,缺乏可依循的規範,也沒有相關競品能夠參考,仰賴設計師對於產品與市場的理解。

  1. 技術限制:產品牽涉到硬體控制,受到韌體底層邏輯的技術限制,必須在避開限制的情況下達成使用者的需求。

  1. 設計流程系統化:面對團隊沒有處理過的設計問題,將解決方法系統化,讓團隊未來能有一致的方法能夠執行。

研究 & 策略

01 收斂商業問題

根據商業部門主管提供的銷售報表,得知產品在上市後銷量逐月下降。與商業部門溝通後,發覺主要問題為「產品訴求與使用者需求不符」。


使用者面:原有的產品設計包含過多使用者難以理解的選項,雖然彈性高、功能強大,卻也導致無法負荷產品難度。


團隊面:向使用者傳遞功能獨佔性及技術力,卻忽略了市場根本需求。而 Low-Code 平台操作流程複雜,雖然經過競品分析,但競品過於簡易不符合台灣教學模式,無法參考應用在 Web:AI 上。

02 使用者研究

  1. 收集整理過往使用者回饋。

  2. 將使用者進行垂直分群。

  3. 建立使用者之間互動關係。

  4. 針對不同使用者採取適合的研究策略。

    • 明星教師 ( KOL ):深度訪談

    • 一般教師:問卷、游擊訪談

    • 學生:問卷

我們發現到明星教師 ( KOL ) 有明顯的特徵,包含極大的商業價值、領域中的專家,知道一般老師和學生在教學場域會碰到什麼樣的問題,因此選擇將時間著重在此族群,並納入參與設計的環節中。

03 定義成功

定義目標為「產品達到 Interface and Business Expertise Curve」,並且以基準點為起點,拓展市場客群。並設定成果指摽:

  • 操作時間 < 10min

  • 滿意度 > 80 分

  • 正向質性回饋

將研究結果收斂,定義出 3 項設計關鍵字,作為本次專案及未來產品設計的評斷指標。

設計流程系統化

01 篩選情境

透過使用者情境篩選問題,取捨可行性及優先度,作為產品主要開發功能項。

  1. 游擊訪談、問卷

  2. 統整排序

  3. 評估工程難度 / 市場價值

  4. 排定功能開發優先度

02 分解問題

將情境逐步拆解,直到剩餘不可拆解的最小設計元件,並且符合教育型產品「每一步驟都需具備意義」的原則。如最小單元的情境字詞,屬於程式教育中的字串、數值、邏輯等等。

統整情境字詞的相似性及意義,並且分類。

03 Blockly 設計

分類後的情境字詞重組成詞句,再將詞句依照邏輯規範,進行程式積木設計。

04 建立設計開發文件

將 Blockly 設計元件之使用規範、設計規格、範例情境建立開發文件,提供給工程師實作。文件化提升 30% 協作效率。

關於 Web:AI

Web:AI 是一款程式教育 low-code 平台,主要是面向國中小學生資訊科技課程,以視覺化程式積木的方式編輯程式。

老師能夠透過 Web:AI 程式積木平台教導學生程式邏輯,將程式部署至 Web:AI 開發板中,做出 AI 自動車、人臉辨識、語音聲控等等專題應用。致力於讓學生以低門檻的方式學習 AIoT。

專案背景

Web:AI 上市後銷售量逐漸降低,原有的操作模式不符合市場受眾,導致活躍使用者流失。我接手擔任 Product Designer,及兼任 Product Owner,針對產品操作模式進行研究,並重新設計。

團隊

我的職責

Product Designer & Product Owner

  • 產品策略規劃

  • 使用者研究 / 易用性測試

  • 產品 UI UX 設計

  • 建立 Blockly 設計流程

  • 產品管理,共 12 位人員

成員

  • Product Designer & PO ( Me )

  • BD x 4

  • RD x 5

  • MD x 2

主要成果

問題

  1. 活躍使用者流失,導致銷售量在上市後逐漸下降。

  2. 產品操作難度和使用者領域知識無法達成平衡。

  3. Web:AI Blockly 設計過程複雜,各設計師間缺乏統一。

挑戰 & 限制

  1. 問題抽象:Low-Code 產品服務的操作模式抽象,缺乏可依循的規範,也沒有相關競品能夠參考,仰賴設計師對於產品與市場的理解。

  1. 技術限制:產品牽涉到硬體控制,受到韌體底層邏輯的技術限制,必須在避開限制的情況下達成使用者的需求。

  1. 設計流程系統化:面對團隊沒有處理過的設計問題,將解決方法系統化,讓團隊未來能有一致的方法能夠執行。

研究 & 策略

01 收斂商業問題

根據商業部門主管提供的銷售報表,得知產品在上市後銷量逐月下降。與商業部門溝通後,發覺主要問題為「產品訴求與使用者需求不符」。


使用者面:原有的產品設計包含過多使用者難以理解的選項,雖然彈性高、功能強大,卻也導致無法負荷產品難度。


團隊面:向使用者傳遞功能獨佔性及技術力,卻忽略了市場根本需求。而 Low-Code 平台操作流程複雜,雖然經過競品分析,但競品過於簡易不符合台灣教學模式,無法參考應用在 Web:AI 上。

02 使用者研究

  1. 收集整理過往使用者回饋。

  2. 將使用者進行垂直分群。

  3. 建立使用者之間互動關係。

  4. 針對不同使用者採取適合的研究策略。

    • 明星教師 ( KOL ):深度訪談

    • 一般教師:問卷、游擊訪談

    • 學生:問卷

我們發現到明星教師 ( KOL ) 有明顯的特徵,包含極大的商業價值、領域中的專家,知道一般老師和學生在教學場域會碰到什麼樣的問題,因此選擇將時間著重在此族群,並納入參與設計的環節中。

03 定義成功

定義目標為「產品達到 Interface and Business Expertise Curve」,並且以基準點為起點,拓展市場客群。並設定成果指摽:

  • 操作時間 < 10min

  • 滿意度 > 80 分

  • 正向質性回饋

將研究結果收斂,定義出 3 項設計關鍵字,作為本次專案及未來產品設計的評斷指標。

設計流程系統化

01 篩選情境

透過使用者情境篩選問題,取捨可行性及優先度,作為產品主要開發功能項。

  1. 游擊訪談、問卷

  2. 統整排序

  3. 評估工程難度 / 市場價值

  4. 排定功能開發優先度

02 分解問題

將情境逐步拆解,直到剩餘不可拆解的最小設計元件,並且符合教育型產品「每一步驟都需具備意義」的原則。如最小單元的情境字詞,屬於程式教育中的字串、數值、邏輯等等。

統整情境字詞的相似性及意義,並且分類。

03 Blockly 設計

分類後的情境字詞重組成詞句,再將詞句依照邏輯規範,進行程式積木設計。

04 建立設計開發文件

將 Blockly 設計元件之使用規範、設計規格、範例情境建立開發文件,提供給工程師實作。文件化提升 30% 協作效率。

關於 Web:AI

Web:AI 是一款程式教育 low-code 平台,主要是面向國中小學生資訊科技課程,以視覺化程式積木的方式編輯程式。

老師能夠透過 Web:AI 程式積木平台教導學生程式邏輯,將程式部署至 Web:AI 開發板中,做出 AI 自動車、人臉辨識、語音聲控等等專題應用。致力於讓學生以低門檻的方式學習 AIoT。

專案背景

Web:AI 上市後銷售量逐漸降低,原有的操作模式不符合市場受眾,導致活躍使用者流失。我接手擔任 Product Designer,及兼任 Product Owner,針對產品操作模式進行研究,並重新設計。

團隊

我的職責

Product Designer & Product Owner

  • 產品策略規劃

  • 使用者研究 / 易用性測試

  • 產品 UI UX 設計

  • 建立 Blockly 設計流程

  • 產品管理,共 12 位人員

成員

  • Product Designer & PO ( Me )

  • BD x 4

  • RD x 5

  • MD x 2

主要成果

問題

  1. 活躍使用者流失,導致銷售量在上市後逐漸下降。

  2. 產品操作難度和使用者領域知識無法達成平衡。

  3. Web:AI Blockly 設計過程複雜,各設計師間缺乏統一。

挑戰 & 限制

  1. 問題抽象:Low-Code 產品服務的操作模式抽象,缺乏可依循的規範,也沒有相關競品能夠參考,仰賴設計師對於產品與市場的理解。

  1. 技術限制:產品牽涉到硬體控制,受到韌體底層邏輯的技術限制,必須在避開限制的情況下達成使用者的需求。

  1. 設計流程系統化:面對團隊沒有處理過的設計問題,將解決方法系統化,讓團隊未來能有一致的方法能夠執行。

研究 & 策略

01 收斂商業問題

根據商業部門主管提供的銷售報表,得知產品在上市後銷量逐月下降。與商業部門溝通後,發覺主要問題為「產品訴求與使用者需求不符」。


使用者面:原有的產品設計包含過多使用者難以理解的選項,雖然彈性高、功能強大,卻也導致無法負荷產品難度。


團隊面:向使用者傳遞功能獨佔性及技術力,卻忽略了市場根本需求。而 Low-Code 平台操作流程複雜,雖然經過競品分析,但競品過於簡易不符合台灣教學模式,無法參考應用在 Web:AI 上。

02 使用者研究

  1. 收集整理過往使用者回饋。

  2. 將使用者進行垂直分群。

  3. 建立使用者之間互動關係。

  4. 針對不同使用者採取適合的研究策略。

    • 明星教師 ( KOL ):深度訪談

    • 一般教師:問卷、游擊訪談

    • 學生:問卷

我們發現到明星教師 ( KOL ) 有明顯的特徵,包含極大的商業價值、領域中的專家,知道一般老師和學生在教學場域會碰到什麼樣的問題,因此選擇將時間著重在此族群,並納入參與設計的環節中。

03 定義成功

定義目標為「產品達到 Interface and Business Expertise Curve」,並且以基準點為起點,拓展市場客群。並設定成果指摽:

  • 操作時間 < 10min

  • 滿意度 > 80 分

  • 正向質性回饋

將研究結果收斂,定義出 3 項設計關鍵字,作為本次專案及未來產品設計的評斷指標。

設計流程系統化

01 篩選情境

透過使用者情境篩選問題,取捨可行性及優先度,作為產品主要開發功能項。

  1. 游擊訪談、問卷

  2. 統整排序

  3. 評估工程難度 / 市場價值

  4. 排定功能開發優先度

02 分解問題

將情境逐步拆解,直到剩餘不可拆解的最小設計元件,並且符合教育型產品「每一步驟都需具備意義」的原則。如最小單元的情境字詞,屬於程式教育中的字串、數值、邏輯等等。

統整情境字詞的相似性及意義,並且分類。

03 Blockly 設計

分類後的情境字詞重組成詞句,再將詞句依照邏輯規範,進行程式積木設計。

04 建立設計開發文件

將 Blockly 設計元件之使用規範、設計規格、範例情境建立開發文件,提供給工程師實作。文件化提升 30% 協作效率。

設計迭代

問題 1:學習遷移門檻

測試中發現,雖然 A 方案的操作時間較短、元件數量少,但考量到使用者的學習成本,以及整體產品使用路徑,B 方案能讓使用者以較低的學習遷移門檻進行操作。

因此採用和測試結果不同的 B 方案,讓使用者能夠逐步學習,以舊的知識為基礎,學習新的原理。

問題 2:進階使用者操作彈性

針對進階客群,調整產品使用彈性,增加 LINE Notify、LINE 機器人 、Google 試算表等擴充功能。
透過更多應用情境,增加 KOL 留存,促進受眾社群間自然推薦效果。

問題 3:使用者對產品陌生與不確定性

使用者初次使用編輯器型產品時,容易感到陌生,不了解如何開始進行操作。

解決方案:

  • 提供技術文件 ( 教學手冊 ),引導使用者操作。

  • 提供官方範例,自動生成程式,讓使用者參考範例。

設計流程系統化

01 Blockly 設計系統

建立 Blockly 設計系統,保持設計一致性及提升設計速度。依據功能性質設計相對應積木樣式,包含功能邏輯、樣式、文字、顏色等等規範。

02 產業領域規範

除了設計,也會注重社會責任。我常推薦團隊觀看教育部編寫的 AI 教材系列《 和 AI 做朋友 》,不只是單純設計產品,更重要的是能夠符合產業領域的規範。

03 產品設計 & 行銷

與 BD 團隊合作行銷策略,YouTube 影片 / 教案 / 電子報 / 線上直播活動 / 科技展……

設計迭代

問題 1:學習遷移門檻

測試中發現,雖然 A 方案的操作時間較短、元件數量少,但考量到使用者的學習成本,以及整體產品使用路徑,B 方案能讓使用者以較低的學習遷移門檻進行操作。

因此採用和測試結果不同的 B 方案,讓使用者能夠逐步學習,以舊的知識為基礎,學習新的原理。

問題 2:進階使用者操作彈性

針對進階客群,調整產品使用彈性,增加 LINE Notify、LINE 機器人 、Google 試算表等擴充功能。
透過更多應用情境,增加 KOL 留存,促進受眾社群間自然推薦效果。

問題 3:使用者對產品陌生與不確定性

使用者初次使用編輯器型產品時,容易感到陌生,不了解如何開始進行操作。

解決方案:

  • 提供技術文件 ( 教學手冊 ),引導使用者操作。

  • 提供官方範例,自動生成程式,讓使用者參考範例。

設計流程系統化

01 Blockly 設計系統

建立 Blockly 設計系統,保持設計一致性及提升設計速度。依據功能性質設計相對應積木樣式,包含功能邏輯、樣式、文字、顏色等等規範。

02 產業領域規範

除了設計,也會注重社會責任。我常推薦團隊觀看教育部編寫的 AI 教材系列《 和 AI 做朋友 》,不只是單純設計產品,更重要的是能夠符合產業領域的規範。

03 產品設計 & 行銷

與 BD 團隊合作行銷策略,YouTube 影片 / 教案 / 電子報 / 線上直播活動 / 科技展……

設計迭代

問題 1:學習遷移門檻

測試中發現,雖然 A 方案的操作時間較短、元件數量少,但考量到使用者的學習成本,以及整體產品使用路徑,B 方案能讓使用者以較低的學習遷移門檻進行操作。

因此採用和測試結果不同的 B 方案,讓使用者能夠逐步學習,以舊的知識為基礎,學習新的原理。

問題 2:進階使用者操作彈性

針對進階客群,調整產品使用彈性,增加 LINE Notify、LINE 機器人 、Google 試算表等擴充功能。
透過更多應用情境,增加 KOL 留存,促進受眾社群間自然推薦效果。

問題 3:使用者對產品陌生與不確定性

使用者初次使用編輯器型產品時,容易感到陌生,不了解如何開始進行操作。

解決方案:

  • 提供技術文件 ( 教學手冊 ),引導使用者操作。

  • 提供官方範例,自動生成程式,讓使用者參考範例。

設計流程系統化

01 Blockly 設計系統

建立 Blockly 設計系統,保持設計一致性及提升設計速度。依據功能性質設計相對應積木樣式,包含功能邏輯、樣式、文字、顏色等等規範。

02 產業領域規範

除了設計,也會注重社會責任。我常推薦團隊觀看教育部編寫的 AI 教材系列《 和 AI 做朋友 》,不只是單純設計產品,更重要的是能夠符合產業領域的規範。

03 產品設計 & 行銷

與 BD 團隊合作行銷策略,YouTube 影片 / 教案 / 電子報 / 線上直播活動 / 科技展……

成果 & 影響

這次的改動,對使用者有大幅度的正向改善,在商業目標上也有顯著的提升,不少使用者反應新的設計更符合他們的教學過程,也更願意選擇 Web:AI 這項產品。

不過仔細探究會發現,以 Web:AI 的商業模式很難將全部的銷量成長歸因於這次的改動,仍有其它環境變因影響,因此商業分析「產品改動與商業價值的關係」是團隊未來能夠改善的方向。

心得 & 反思

在設計層面的成功,可以將這套模式套用在往後的開發上,已經研究過的使用者行為流程、操作模式,都可以直接沿用,減少團隊在開發、溝通上的時間成本。

我在 Web:AI 這項產品總共負責了 1 年半的時間,身為 Prodcut Designer 兼 Product Owner,每次的迭代都經過大量跨部門溝通與商業策略考量,最困難的還是處理利害關係人的願景,雖然有許多設計方案無法順利執行,但所有決策都是取捨下的最佳解,還滿有成就感的。

我帶給團隊的...

  1. 將使用者研究的結果收斂,解決抽象問題。

  1. 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,快速的找到產品設計方向。

  1. 觀察使用者旅程中的各環節,發覺產品機會點

  1. 觀察使用者旅程中的各環節,發覺產品機會點。

  1. 對產業深度了解,並分享給團隊共同成長

  1. 對產業深度了解,並分享給團隊共同成長。

5 個月後...

在這次改動 5 個月後,團隊收到意想不到的消息!Google 主動找上我們,要和 Web:AI MoonCar 這項產品合作,舉辦一次課程營隊。象徵著這段時間的付出與迭代受到外界的欣賞,相當有成就感!

( 右圖:我在現場協助教學 )

感謝觀看,希望你會喜歡這次的分享 👋

感謝觀看,
希望你會喜歡這次的分享 👋

09-77503340

asps135794@gmail.com

09-77503340

asps135794@gmail.com

09-77503340

asps135794@gmail.com